“贴膜哥”带给我们的启示
- 职场资讯 -
毕 业 生
-
工人日报
-
- 更新日期
2013-09-26
“大学生摆摊贴膜月入过万”在网上引起热议的背后,是许多人依然对大学生求学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存在一种惯性思维:上大学,就是为了找工作,上越好的大学,就应该得到更好的工作。那什么是许多人眼中“更好的工作”呢?体面、稳定、坐办公室,风吹不着雨淋不到,最好是当公务员揣铁饭碗。
也正因如此,“大学生摆摊贴膜月入过万”成了新闻,人们惊讶于竟然有如此“不合于众”的大学生,竟然可以去摆摊,也惊奇于摆摊者收入竟然比自己想象得多很多。从这点来说,“大学生贴膜”和“大学生清洁工”有异曲同工之意。
事实上,进入大学校门接受高等教育,本质上是为了根据个人对专业知识的偏好,接受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内的不同领域更高层次知识的熏陶,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来建立健全人格,而非仅仅为了找工作。因为,大学本是学术场所,而非技术学校。
换言之,接受高等教育的人,不见得一定要从事和本专业有关的职业。在刚刚过去的“最惨”毕业季,699万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,另一方面,许多基层服务岗位以及普通商业岗位,却面临人才匮乏。不肯放下身段,不肯去基层,不肯从事个体户、体力工作者等工作,甚至不肯去“体制外”,挑来挑去把自己“挑剩下了”,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当前求职的真实写照。
其实,“快递员收入破万”,“搬砖工日薪超过白领”这类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时,大学毕业生应当明白,在市场经济之下,行行皆能出状元。许多人依旧认为,工资收入只和学历挂钩,学习越好工资越高,却殊不知工资是由市场来决定的,一些工作因为工作劳动强度大,工作时间长,休假少,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了从业者少,薪水也自然水涨船高。
如果在一个能够将不同行业从业者平等看待的社会环境下,“大学生摆摊贴膜月入过万”不会成为新闻。劳动本无高低贵贱之分,对于那些宅在家中,却羡慕“贴膜哥”收入颇丰的大学生而言,不妨学学“贴膜哥”,走向社会,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来改变生活,而不是一味地抱怨。当然,想从此业者也得吃得起“贴膜哥”吃的苦,要知道,“贴膜哥”时常要干到凌晨才能收工。